张纯如为什么在36岁自杀 爱国华裔张纯如

来源:    2023-08-24 12:01:38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张纯如为什么在36岁自杀,爱国华裔张纯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一段荒僻的公路上,一辆白色轿车正在行驶。忽然轿车开始减速,最后停在路边。透过车窗,隐约可以看到其中坐着一个年轻的女子。

女子枯坐了很久,谁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终于她动了,伸手从旁边拿过一把枪状物,对准自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砰的一声,车窗上溅满了点点滴滴的液体。女子自杀了,直到她的遗体被人发现,她的身份才被揭开——张纯如,曾撰写《南京大屠杀》一书。

张纯如女士生前照片

张纯如的生命定格在36岁的霜月,她的死亡,和一场爆发于1937年12月的浩劫有关,即便她并非那场浩劫的亲历者。

浩劫名叫“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第一次了解南京大屠杀,是从父母的讲述中知晓的。张纯如的外祖父母是侥幸逃过南京大屠杀,而她的父母虽然不曾亲眼目睹南京大屠杀,但自小也是听着那段历史长大的。

童年时期的张纯如

张父张母后来辗转抵达美国,并在这里安身立命。然他们的心仍然是中国心,他们希望女儿也能牢牢记住南京大屠杀,那是中国人的屈辱和血泪,是每一个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是幼小的张纯如内心最邪恶和可怕的存在,她的潜意识也曾加工父母口中的“南京大屠杀”,让她梦回浩劫。当噩梦结束,尚是孩童的她似乎正在失去趋利避害的天性,张纯如要直面那段历史。

小时候张纯如就曾试图了解过南京大屠杀

上小学后,张纯如遍寻居住地的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试图去寻找哪怕一丁点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但是没有。张纯如不解,既然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野蛮的暴行之一,为什么没有人将它写出来呢?

不过这个困惑很快被张纯如抛开,还是个孩子的她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此后大概过了近20年,南京大屠杀再次以不经意的姿态,闯入张纯如的世界。

张纯如和家人

起因是张纯如的一位电影制作人朋友,向她抱怨说,自己都完成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了,可却没钱发行,真让人郁闷。

短暂的聊天如同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张纯如内心世界封存着的,名为“探求南京大屠杀”的盒子。

她开始联系朋友口中“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制片人,并通过他们认识了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外籍华人——他们要让全世界的人牢牢记住南京大屠杀,要让日本向30万死难同胞忏悔和赔偿。

张纯如和华人朋友

从时间线上来讲,南京大屠杀其实和这些人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仍然愿意花费漫长的时间,将那段真实而酷烈的历史展示在公众面前。正如《底特律新闻报》对张纯如创作《南京大屠杀》一书评论的那样:

“(张纯如提醒我们)无论发生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它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不能让遗忘危及文明自身。”

张纯如撰写了《南京大屠杀》

从张纯如接触两位制片人开始,她就已经成为“促进南京大屠杀真相公之于世的草根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1994年12月,张纯如参加了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会议,这次会议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张纯如在会议大厅,看到了许多特地修复和放大成海报大小的南京大屠杀真实照片打印物,黑白的图像让她忍不住颤抖甚至眩晕,其撕开了张纯如印象中对那场浩劫仅存不多的遮丑布。

张纯如女士的画像

儿时记忆中父母讲述的南京大屠杀再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真实的历史比父母口述更加可怕和残忍。张纯如突然意识到:

“不仅生命易逝,人类对待生命的历史经验同样不堪一击。”

同时张纯如悲切地发现,当前社会大多数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导致57年前的南京大屠杀失去了真实感,更多的人不相信南京大屠杀,他们将其贬抑为“没有价值的历史插曲”。

南京大屠杀绘画作品

“浩劫中成千上万的生命由于他人的一时恶念闪现而陨落,到第二天,他们的死亡竟然变得毫无意义。”

而当她从会议上得知,已经有两本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小说(《天堂树》和《橙雾帐篷》)被列入出版计划后,作为专业作家的张纯如格外关注此事。很快她发现,没有人尝试着用英语撰写南京大屠杀长篇纪实类专著。

张纯如女士是专业作家

张纯如通过深入钻研,注意到并非因为南京大屠杀的可查阅资料太少,至少美国的传教士、记者和军官们都曾以日籍、电影和照片等各种形式,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并且这些资料一直处于公开中。

这种前提下,南京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仍然得不到足够关注,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受害者一直保持沉默”,中国人将刻骨的伤痕深深埋藏,并不像犹太人对纳粹痛诉,也不像日本人对原子弹卖可怜。

张纯如女士曾创作披露日军罪恶的书籍

认识到这一点后,张纯如下定决心写一部真实记述南京大屠杀的长篇专著。

她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了各种语言写成的文献资料,借助同志向的华人圈人脉,获取各种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以及政府报告等,同时联系多名二战日本老兵,查阅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

过程中张纯如还多次联系朱成山,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了解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他回忆张纯如特地来南京拜访自己时表示:

“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通过近3年的努力,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由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出版。

纯如女士的雕塑

这本书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讨会因为《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学举行,美国新闻媒介也开始用大量篇幅,报道南京大屠杀。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南京大屠杀》的《序言》中郑重写道:

“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为重要。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

南京大屠杀场景雕塑

《南京大屠杀》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出版后多年时间里,再版十余次,给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思考。

当然,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本身,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还找到了约翰·拉贝先生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让中国人民寻得了拉贝先生这位“中国的辛德勒”。

此外张纯如还寻找到和《拉贝日记》不相上下的珍贵史料——《魏特琳日记》。这两部日记和张纯如创作的《南京大屠杀》,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拉贝先生是“中国的辛德勒”

一部倾注心血的作品,一部撕开丑恶的专著,一部将南京大屠杀详详细细本本真真重现人世的纪实,对张纯如的伤害也无比巨大。在撰写过程中,张纯如时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她在梦境世界里陪伴南京30万冤魂经历苦难。

倘若世间真的有鬼怪,或许死难同胞们很想对为大家发声的这名年轻女子致以谢意,只是他们脱离人世的姿态过于惨烈,他们残破的躯体和眼底的惊恐怨恨,还是让张纯如的精神遭受重创。

纯如女士写《南京大屠杀》时精神压力巨大

《南京大屠杀》出版以后,张纯如又面临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他们不断地给张纯如打去电话,寄去信件,用最恶毒的语言威胁和诅咒她。这让她不得不频繁更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

写完南京大屠杀以后,张纯如开始计划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遭受日军虐待的历史,但残酷的史料导致张纯如再度陷入因《南京大屠杀》而起的忧郁症和偏头疼中。

纯如女士和爱她的丈夫

2004年11月9日凌晨5点30分,张纯如的先生布雷特·道格拉斯惊慌失措地报警称妻子失踪了,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张纯如留在家中的一封信:

“希望你们记住我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现身我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不久后,警方搜寻到张纯如的轿车,这个执著、知性和勇敢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才36岁的华裔女子,用自己的生命诉说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披露南京大屠杀的不悔,她用短暂的一生撕开丑恶。

纯如女士去世时只有36岁

犹记她在《南京大屠杀》书末的《致谢》中写道:

“感谢我的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博士,在研究南京大屠杀过程恒中,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故事给研究者带来无尽的精神折磨,他毫无怨言地陪我承受着这一切。他的爱、智慧和鼓励给了我完成本书的力量。”

张纯如举枪自杀时,她的爱她的丈夫想方设法地寻找她的踪迹……

纯如女士和丈夫、儿子的合影

可人间的爱,抹除不了炼狱的黑暗和世界的丑恶,她最终还是离开了,化成一捧轻轻的灰,穿过时间、空间和生死,用力飘向30万南京死难同胞,对他们说一声:很抱歉,我没有早点为你们发声……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 路线
河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例
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